沪深指数 新品展示 推荐品种 馆藏交易 上市公司掠影 新闻人物 其他有价凭证 精品文摘 文交所

精品文摘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摘

上海食品工业的发展

REPOSITORY INTRODICTION
第一节 行业沿革
食品工业是上海最早发展的工业门类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随着洋人逐渐增多,国外一些食品制造技术逐步传入我国。清咸丰五年(1855年),英商爱德华·霍尔首先在租界开办上海第一家面包工场。清咸丰八年,英国人亨利·埃凡开设埃凡馒头店,制造面包并陆续增加糖果、汽水等。继埃凡之后,英商建立了两个小型汽水制造厂──末士法汽水公司与卑利远也荷兰水公司。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商广和洋行成立,从事制酒及各种饮料。清光绪九年改名为正广和洋行。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扩大投资,开设泌乐水厂,俗称正广和汽水厂,从事汽水制造,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汽水专业工厂,产品远销香港及其他口岸。
[正广和洋行大门门景]
[正广和汽水厂建于1923年的厂房]
20世纪初,民族资本开始涉足上海食品业。清光绪三十年,在百老汇路出现第一家中国人开设的作坊——晋丰号,制作面包、西点。清光绪三十二年南洋华侨王拔如在小沙渡购地建屋,置备机器,创设泰丰罐头食品厂,制造禽类、肉类、鱼类和果蔬类罐头,并兼制传统的蜜饯型糖果,光绪三十三年成为泰丰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扩大经营范围,增添饼干制造机器,聘德国工程师,生产饼干。此后,陆续开业的食品厂有万国面包公司、盛泰昌糖果号、丽辉饼干厂、鼎阳观露酒罐头食品公司、迈逻公司以及协贞、协和等厂,分别制作面包、饼干、罐头、中式糖果和粽子糖、胡桃糖、藕丝糖等。除泰丰及迈逻公司外,大都资本微小,产量有限。清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4年(1915年),泰丰罐头食品公司产品先后参加意大利“都郎博览会”,荷兰“三宝珑赛会”,东京“大正博览会”,美国“巴拿马赛会”,小吕宋“嘉年华会”获各种奖牌。泰丰公司遂名声大噪,营业蒸蒸日上,成为民族食品工业佼佼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食品输入锐减,中国食品工业得到发展机遇。民国5年,粤人冼冠生与新舞台名演员薛瑶卿、郑玉秋、夏月珊等集资3000元,在九亩地(今大境路)开办冠生园店铺,自制梅子、果汁、牛肉干等,民国7年扩大经营,增资15万元,改名为冠生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陈皮梅、蜜饯、果酱、杏仁露等,畅销长江流域各埠。是年,英商屈臣氏汽水厂转让给国人郭唯一,成为国人独资经营汽水业之始。民国8年,华侨马玉山将在香港的制糖厂迁往上海,易名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民国10年又创办中华国民制糖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吴淞建制糖厂。因其支援辛亥革命和兴办实业有功,北洋政府给该厂免税进口粗糖10年,改引翔港路为马玉山路。民国12年开设在济南的中国泰康食品号在上海建立工厂,民国16年改为泰康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福牌凤尾鱼,质佳味美,进而取代进口的沙丁鱼,与冠生园并驾齐驱,成为沪上著名企业。
[1932年冠生园占地40余亩的漕河泾农场]
[1928年上海南京路上冠生园总公司外观全景]
[南京路上冠生园总公司的总办事处]
民国14年后,公和祥余记咖啡公司、大益糖果公司、中国食品公司、得利糖果公司、惠民奶粉股份有限公司、三星糖果饼干厂、汇泰面包饼干厂、中国冠益饼干厂、新华饼干厂、华孚饼干厂、大成糖果制造厂等建立。民国19年天星糖果厂建立,成为国人糖果厂中后起之秀。整个20年代成为中国民族食品工业大发展时期,各类食品不下千种,标志着上海食品工业已初具规模。
进入30年代,食品工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民国21年,生产番茄沙司、辣酱油起家的梅林仪器厂招股5万元,于沪西虹桥路租地造厂,民国22年7月改组为梅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各类罐头食品,以梅林为牌号,金盾为商标,意为梅林产品如“金盾”抵挡外货于国门之外,颇受世人欢迎,营业大增。同年,设于香港的马宝山饼干公司,在上海设厂制造饼干糖果。其时,外商企业与民族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海宁洋行生产的美女牌冰淇淋、棒冰,以资助零售商店冰箱1台为手段,垄断上海冷饮市场。但冠生园、泰康、梅林、马宝山等公司,励精图治,灵活经营,业务仍有较大发展。冠生园公司先后增资15万元、30万元、50万元,于民国21年在漕河泾购地40余亩,辟为农场,另在无锡自设农场,在杭州超山购置梅林一处,种植梅子,专设陈皮梅制造厂。翌年,又在漕河泾农场西部建造4层楼高的新厂房,装备新式饼干糖果机器,生产大增。民国23年中秋在“大世界”开月饼展销会,特邀著名电影明星胡蝶制成宣传广告“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一时轰动上海,月饼销量大增。民国24年、25年中秋,冠生园又举办黄浦江水上游船赏月和赴青阳港陆上火车旅游赏月,多次别出心裁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冠生园的声誉,使冠生园月饼后来居上,名登榜首。营业额从民国22年107.4万元增至民国24年的178万元。而泰康公司在一二八战后,长江、京沪沿线营业清淡,产品积压,企业陷入窘境。恰值蒋介石要宋美龄购物犒赏前线国军,宋通过胞兄宋子良约见泰康公司经理乐汝成,洽谈成交罐头食品20余万元,不仅使泰康公司摆脱了困境,也为以后该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民国21年资本增至50万元,在枫林桥购地建厂,向英商培克公司进口全套饼干设备,聘请英国技师潘基,改进制造技术,推出金鸡牌饼干。同年,沙利文新厂落成,亦向英商培克公司进口全套饼干机器,聘用美国技师,向市场推出金鹰牌饼干。
[沙利文糖果制造厂厂房]
[30年代梅林罐头食品总厂门景]
[1934年泰康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厂厂景]
[30年代泰康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饼干车间一角]
这一时期成为上海食品行业发展黄金年代,大小工厂70余家,凭借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华洋杂居的市场条件,对外来食品加以改造发展,生产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民族资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维护本身利益,通过同业公会,以增强与外商竞争能力,并大力发展对外出口。
民国26年8月13日日军侵沪战争爆发,闸北、南市成为战区,苏州河以北同遭厄运。冠生园斜桥老厂被毁,漕河泾厂房虽存,无法开工,机件拆迁西南后方。泰康枫林桥总厂机器迁运汉口,途中遭日军飞机轰炸,部分被毁。马宝山闸北厂毁于战火,另设工厂于星加坡路(今余姚路),其他小厂有的也迁至租界内,以期恢复生产。抗日战争时期,罐头食品原料来源受阻,内外销售均因交通不便而减少,梅林厂限制罐头生产,转产乳品、淡奶、番茄沙司、辣酱油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外货绝迹,加上市民抢购食品储存以应变时局,罐头食品厂呈现一时的畸形繁荣。民国27~32年新开设的罐头厂有如生罐头厂、伟大罐头厂、吉美罐头食品公司,新增的糖果厂有干士民食品制造厂、伟多利食品厂、爱皮西糖果饼干厂、天明糖果厂。饮料汽水业也恢复应市,并先后创设北美冷藏公司,上海饮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合群、光明、福利、福康、联美、大成、好莱坞等小型企业。欧美国家在上海的企业正广和、海宁洋行、沙利文等则均被日军接管。
抗战胜利后,食品行业内迁工厂陆续回沪,恢复生产。冠生园增资修筑漕河泾原址改为总厂,泰康公司沪南总厂经整顿修葺,于民国36年8月恢复生产,正广和、海宁洋行、沙利文先后归还外商原主继续经营。民国35年8月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改设香港,上海成为分公司。同年,国民政府联勤总部购买海宁洋行,生产军用口粮,改名为第一粮秣厂第五工场,接收原日本企业公大食品厂为第一粮秣厂第一工场。食品行业恢复伊始,又遭美国战略剩余物资大量倾销,加上主要原料和马口铁价格猛涨,成本上升,工厂难以维持,部分工厂实行减产或停工。梅林厂则在原料产地设分厂以降低运输成本,压缩开支,以渡难关。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食品行业已处于奄奄一息境地。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派员接管上海粮秣厂第一工场、第五工场,并开始筹建益民工业公司,将原第五工场改为益民食品一厂、第一工场改为益民食品二厂,成为上海食品行业中首批国营企业。
1950年国家通过加工订货,包销,帮助私营企业陆续开工,后因抗美援朝,罐头食品成为军需的重要产品,大量增产。朝鲜停战后,罐头食品转向出口东欧、苏联等国。1954年,在食品行业中最有影响的梅林公司,首先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2月全行业完成公私合营,随即进入经济改组。1957年,上海食品工业公司与冷藏工业公司合并为上海市食品冷藏工业公司,使食品行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经过裁并改组,全业由合营时507家企业,减少到16家,有23家企业外迁。公司所属的有梅林、泰康、益民食品一厂3家罐头食品厂,伟多利、天星(上海儿童糖果厂)、天明、爱民(原爱皮西糖果食品厂)、冠村、大乐6家糖果厂,益民食品四厂(原沙利文公司)、冠生园、泰昌、央中、天山回民食品厂5家饼干面包厂和正广和汽水厂、上海咖啡厂2家饮料厂。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食品行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组织各厂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出现不少新工艺、新技术。空罐生产变5道工序为1道,封罐使用液体橡胶,糖果行业推广使用蒸汽熬糖。饼干面包改以隧道式炉灶为主生产,形成半机械化生产线。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农副产品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罐头食品生产处于低谷。但食品行业职工克服重重困难,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创出诸如梅林牌午餐肉、大白兔奶糖等一批名牌产品。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低谷徘徊,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农业原料供应增加,取消了饼干、面包等凭票供应。外销出口也改变了原来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的格局,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占到总出口量的87.29%。生产发展速度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
[1958年4月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左一)到上海益民食品一厂视察]
[1958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亲笔修改发表的《人民日报》“从梅林看全国”社论的原稿复印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外地许多食品厂停工停产,上海食品业仍有所发展。1966年开发的菊花晶,当年生产188吨,到1974年最高年产量达720吨,军需压缩干粮生产1972年达到1300余吨,糖果包装机、自动化糖果生产线、青豆生产线、蘑菇生产线、面包包装机也在这一期间试制成功。生产虽有发展,然而管理混乱,给以后正常生产带来了严重后遗症,质量事故频繁,影响了出口与名牌声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企业整顿,加强基础管理,行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80年代初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并在1983年冲破长期以来“工不经商”体制束缚,在轻工系统率先设立了门市部,后又在杭州、嘉兴等市设立特约经销店。通过利税改革,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能力,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流水线30条,关键设备45项,总投资额近2亿元。其中有罐头行业的电阻焊生产线、制罐设备和留空涂料生产线等,糖果业中浇注成型的、冲压成型的夹心糖生产线,糖果、巧克力包装机,饼干面包业的威化巧克力、华夫饼干生产线、方便面生产线、法式面包生产线等,饮料业中的灌装线、乐口福生产线、皇冠盖生产线、冷饮生产线等。食品行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改善了食品卫生,扩大了生产规模,改变了产品结构,品种质量有了新的突破,涌现了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生字牌菊花晶被评为国家金奖,梅林牌午餐肉、光明牌大白兔奶糖、光明牌桔形淀粉软糖、幸福蛋形巧克力、金鸡牌苏打饼干、快乐牌珍贝酥饼干、福字牌乐口福、天象牌特级中糖鲜桔水,被评为国家银奖。获部级、市级优质产品91个。
80年代中期,上海出现百业大办食品的局面。乡镇企业利用食品行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纷纷办厂,一时小型食品厂、小型饮料厂如雨后春笋,商业部门利用固有的营销渠道,大办食品,短短数年,上海市场面包房林立。1986年以后,广州饼干、饮料大举北上来沪,不断推出新花色品种,迅速地占领上海市场,食品行业一些联营厂产品也开始返销沪市,“三资”企业异军突起,上海食品市场竞争激烈,长期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上海食品行业产品处境维艰。上海食品工业公司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收缩行政职能,增强经营机制。组织上海市食品开发中心,投资深圳,并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创办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1987年10月~1988年4月又相继成立上海梅林食品(集团)公司、上海冠生园食品联合总公司、上海儿童食品公司,以发挥集团公司优势,增强经营活力。1988年初,在原辅材料大幅度调整提价,资金短缺,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梅林食品(集团)公司仍完成总产值37316.7万元,利税总额4317万元,罐头产量53052吨,糖果5241吨,饼干13298吨,冷饮19256吨。冠生园联合公司完成总产值19626.2万元,利税总额3180万元,糖果19868.2吨,饼干17586.3吨,面包4216.8吨,巧克力1032吨。上海儿童食品公司完成总产值9813.4万元,利润1466万元,糖果产量20566吨,巧克力3302吨,代乳品6048吨。1989年,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梅林食品(集团)公司,从能源、资金、原材料、用汇等给予出口产品优先支持,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大力组织午餐肉、冷冻火腿产品出口,并与外贸部门、崇明县、美国台尔蒙公司合作,定牌生产甜玉米罐头,拓宽出口渠道。
1990年,上海轻工系统食品行业共有22家生产企业,其中国有企业20家,集体企业1家,中外合作企业1家。主要产品有罐头、糖果、面包、方便面、巧克力、冷饮、饮料、固体饮料、清真食品、蜂制品、调味品及与行业配套产品印铁、涂料、制罐等40余种类。著名商标有梅林牌、光明牌、幸福牌、金鸡牌、上儿牌、生字牌、快乐牌、天山牌、牡丹牌、百花牌、飞鹿牌、马头牌、三喜牌、雪碧、芬达、雪菲力等牌号19只。占地面积2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264.93万元,净值23668.96万元。职工186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9人。1990年完成产值102887.04万元,销售额达118644.37万元,出口额27307.19万元,实现利税16458.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