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指数 新品展示 推荐品种 馆藏交易 上市公司掠影 新闻人物 其他有价凭证 精品文摘 文交所

民国股票当前位置:首页 -> 民国股票

九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REPOSITORY INTRODICTION

九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福”牌乐口福起源于1937年,已有近70年的历史,再加上其间经历了多次调整,要找到对它身世了如指掌的人非常不容易。记者最先找到了它现在的生产经营方———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据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清介绍,“福”牌乐口福是由原九福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福公司)创始生产的。当年的九福公司现在已经无迹可寻,该公司1950年就改名为九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九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又改名为九福制药厂,到1964年九福制药厂又转变为现在的黄河制药厂了。 
黄河制药厂现在位于上海黄浦区凤阳路上,虽然厂区已经历了颇多年月,但生产经营还在正常进行,最重要的是制药厂很多年长一点的员工对乐口福的记忆非常深刻。一位姓王的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的产品名称是“乐口福麦乳精”,商标采用“九福”牌(后称“福”字商标)。商标图案中九只蝙蝠围绕一个“福”字,蝙蝠象征吉祥如意,“九”则为黄楚九的“九”字。据王老先生说,黄楚九是1923年创建九福公司的创始人,当年在老上海滩因创办上海大世界而名噪一时。 
据黄河制药厂珍藏的资料记载,1931年黄楚九过世,由其长婿臧伯庸集资购下九福公司,1937年研发成功了一种新产品,取名“乐口福麦乳精”。投放市场后,经营蒸蒸日上,日产量最多时可达700瓶到800瓶左右,成为九福公司的名牌产品之一,行销以本市和沪宁、沪杭二线地区为主。 
王老先生告诉记者,解放前他就在九福公司工作,那时由于局势的动荡,又因“华福麦乳精”的大量进口,以及进口原料涨价,使“乐口福麦乳精”生产面临困境。根据他的记忆,1949年公司规模极小,仅11人,到解放初期,已经濒于停产。 
根据记者调查,建国后九福公司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953年九福公司首批公私合营后,改为生产纯生剂的制药厂,因此“乐口福麦乳精”经市委批准于1961年正式归口上海咖啡厂(现属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生产。而到1993年,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和诺华制药合作,又将“福”牌乐口福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给了上海诺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这样当英国联合食品公司收购诺华食品和饮料业务部门的同时,也就同时收购了“福”牌乐口福的生产经营权。 
“乐口福麦乳精”之戏剧性诞生 
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清告诉记者,2003年集团收购乐口福的时候,销售业绩很不理想,但了解到其历史背景和与消费者的深厚感情后,集团认为“福”牌乐口福还是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的。 
其实,说到来历,70年的历史,能亲身回忆起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但是由于它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还让很多人不停地回味。记者找到了拥有“福”牌乐口福时间最长的上海咖啡厂。 
记者在上海咖啡厂的门市部已经看不到乐口福的影子,但提到它的来历,现在上海咖啡厂还能找到当时比较详细的记载。据记者多方了解,“福”牌乐口福戏剧性的一生开始于1931年黄楚九去世,他的长婿臧伯庸集资,购买了九福公司,生产医用和化学药品及滋养食品“补力多”。但是1932年,正当“补力多”生意兴隆的时候,美国派德公司上海代理处美商慎昌洋行向法院提出控诉,借口“补力多”与派德公司所制的“帕勒托”呼音相近,应判为仿冒停产。 
此案经上海法院审理,认为“补力多”与“帕勒托”音韵略同,但字义有别,不能算是仿冒,法院判决驳回控诉。但慎昌洋行不服,又向国民党政府商标局替换交涉。商标局竟以行政命令取消“补力多”的注册,否定了法院的原判。后来臧伯庸向南京国民党政府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并通过各种关系,终于诉讼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停产多日,又花费了大量诉讼费,元气大伤。从那时开始,虽然“补力多”继续产销,但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振作。 
根据上海咖啡厂的记载,在此情况下,九福公司的经理陈星五,约同厂长沈济川退出,二人另创正德药厂,生产同类产品“康福多”口服液。为了振兴九福,董事长臧伯庸建议开发新产品打销路。1937年底,厂长胡振汉药师从瑞士引进同类产品配方试制成“乐口福麦乳精”。这时九福厂的产品就有“补力多”和“乐口福”两种。 
咖啡厂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那时,“乐口福麦乳精”在国内是首创,制成品为颗粒状,可以久藏,而且只要用开水冲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加上当时茶叶价格上涨,一些人家渐渐起用“乐口福麦乳精”代茶和作为礼品馈赠,因此销路较好。
“上海牌麦乳精”之辉煌前生 
但九福公司生产乐口福的好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黄河制药厂的王大爷告诉记者,很快发生了战争,原材料供应和销售都受到了影响,一直到转让给上海咖啡厂后才有好转。 
据上海咖啡厂介绍,1961年接受“乐口福麦乳精”生产任务后,根据九福公司的配方,参照国际同类产品,经过160多次试样,终于在1961年下半年试制成功品味更新的乐口福,并且得到了市计委和上海食品工业公司的肯定,产品仍使用“福“字商标,并取名为“乐口福”,还通过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正式开始销往国外。 
根据上海咖啡厂的记载,乐口福在1965年年底产量翻了十五倍,跃至554.5吨。即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内销乐口福的“福”字商标和名称被视为“四旧”,被迫将内销乐口福改为“上海牌麦乳精”,但销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1966年产量仍增至631.6吨。 
然而,1970年由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巴西的可可豆不能进口,严重影响了乐口福生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上海咖啡厂技术部门修改配方,研究了不含可可粉的麦乳精,并进行营养强化,生产了“上海牌强化麦乳精”,使产品浓郁,营养更丰富,同样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上海咖啡厂又试制生产了“椰蓉麦乳精”,“人参麦乳精”等系列产品。生产继续发展,至1978年底,产量已增至1760吨,其中出口为511吨。 
据咖啡厂的老员工回忆,其实那时乐口福车间设备的生产能力已达饱和。所以经上级批准,工厂又开始了生产车间原地改造扩建车间大楼。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有了飞跃。1990年产量达到了5147.1吨,居行业之首。不过,正当生产如日中天的时候,乐口福又经历了被转让的风波。 
“福牌乐口福”之曲折重生 
1993年,诺华制药在上海成立了诺华食品有限公司,梅林正广和公司又将咖啡厂的“福”牌乐口福的生产和经营转让了出去,起初由于品牌号召力,销售一直不错,但由于食品不是诺华的核心业务,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面广,“福”牌乐口福销售业绩日趋下降。 
记者从诺华制药了解到,2002年,为了使核心业务更清晰,集团决定更加专注于核心的医药保健业务,将整个食品部转让。 
据诺华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告诉记者,他们剥离的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业务包括3个系列,其中食品及饮料系列包括阿华田和“福”牌乐口福,所不同的是阿华田是全球行为,而乐口福只是在中国。 
2002年10月,英国联合食品公司(AssociatedBritishFoods)同意以2.665亿美元的价格把食品和饮料业务部门,其中包括阿华田品牌所有权和“福”牌乐口福的生产经营权转移。据诺华制药介绍,由于主导消费品保健品部的诺华食品有限公司是诺华与梅林正广和集团的合作经营企业,因此英联收购这些业务的股权和品牌,就又形成了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是英联与梅林的合作经营企业的关系。 
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告诉记者,其实公司的前身也可以说是上海诺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而集团收购的行为,其实就是加强在中国的投资力度。据她介绍,英联食品是欧洲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达49亿英镑,近年来由于看好中国的消费市场,就采用了收购的行为进入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 
收购一种产品就能打开一块市场吗?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乐口福的销售非常差,除了上海一些超市还能上货架,外地早已经淡忘了这个品牌。 
但张清向记者表示:“从接收后,就一直在考虑为乐口福重塑形象,为了唤回消费者的记忆,从2002年便开始制定具体的方案。当记者问及目前的销售时,张清说已经比接收前好了很多,2年来有了30%以上的上升。记者还从该公司了解到,新的市场推广将产品定位于中老年人,因为这批消费者对“福”牌乐口福的历史记忆深刻,张清很自信地说,凭借英联强大的业务链以及品牌推广策略和该品牌的历史,“福”牌乐口福要获得重生已经是确定的事情了。